反观内省与灵性的提升

反观内省与灵性的提升

正所谓:“天作孽犹可违,自作孽不可活。”
要知道,人类之所以常会忽略自己的过错,其最大的因素是人性中的『贪婪心、自私心与虚荣心』。

“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”是孟子引述尚书“太甲”篇中的一句话,意思是说:自然界给人们造成灾害,人们或许尚能逃避而得侥幸生存;但人们自作的罪孽,却是要自行承担恶果,是无法逃避的。

修道、修行常常因为私心、私欲~欲使他人宽恕自己,更因虚荣心~而令他人标榜自己,逐渐地养成苛责别人、突显自我,造成习惯性合理化地宽容自我、饶恕自己。

圣贤云:
不知自己欠缺~便是无知。
知而不去弥补~则是顽劣。

修行切忌仅注重『表面装饰』,这样只会让我们的习气越陷越深、离道渐行渐远。唯有秉持纯真、朴实、踏实的心,才能通过重重的考验与关卡。

要知道一棵千年大树,经历过多少风霜雨淋,都不曾击倒他,而最后被击倒的还是~『根部蛀虫的腐蚀』,一个修行者的障碍主要是~

来自于『被内心深处所挥之不去的心魔给羁绊、纠缠住』,因此才说最可怕的敌人,其实就是你自己。

学习宽恕所有的人,即使有再大的仇恨,也要试着去宽恕他、原谅他,原谅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,内心一直存着恨心埋怨他人,其实直接受到伤害的也还是自己,不要拿着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,

必须完全放下对他人的仇恨心,如此心量才能逐渐宽广,心灵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,修行者的成就,就是从宽恕中所得来的。

常言道,缩小自己,才能包容别人。意指:头要低,心量要大,大智若愚,才能包容天下众生的恩怨,是非。故修持心性必须要往内扎根;

借事练心、借假修真、借凡修圣,如果只是做表面功夫,每天听经闻法,引度众生再多,而习气、秉性一点都没改,还是什么也无法成就。

修道常言:修行路若能越单纯则内心将会越清净;修行要专心一致,不可华而不实,如果能拥有清净单纯的环境,还要学习做到不虚妄、不造作、踏实,如此方能激发出内在的潜能。

华严经云:深入经藏、智慧如海。

意指:非仅是在文字般若,而是需深入经藏参悟了义,并与我们内在的『良心经』相契印,才能唤醒本身之良知本性,从而开发本自具足的智慧潜能,也才能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而去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。

一个真修实证者,他的智慧必定无边无量,才能引导众生体悟佛法、道法,而于日常生活中力行佛法、道法,从而开启本觉之自在解脱,三世诸佛亦是通过智慧而有所成就的。

需知修大乘菩萨道必定要智慧圆满,才能“入生死而不畏,行大慈而无缘,将烦恼转为菩提,在世间如涅槃,将法轮转如禅定”

人是最不了解自己的复杂动物,因为在每个人『心智的天堂上,很少有晴空万里无云之时』,是什么原因?

常被恩怨、不平、嗔怒所遮蔽,或“受到外境之纷扰与影响,逐渐蒙蔽纯真的心理”,其究竟原因就是尚未得到正确的方法来认识自己、了解自我。

通过明师的指点,而打开了自性明灯,这样才能准确地正视自己, 了解自己的优点及缺点, 脆弱不足之处再加以加强, 心志坚强则可以善用,

唯有毅力、智慧和道心,加上刻苦耐劳, 才能克服一切困难, 突破一切关卡, 长此以往, 外在风雨再大,也难以影响我们的修道之心。

试想世间人每天辛苦努力工作,为的是什麼?是什么力量在推动,使他们如此用功?是名?是利?短暂人生中的得意终究难逃生死轮回。

而佛菩萨既不爱名也不爱利,他们在三界中普化众生“比我们还要辛苦、更努力”,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?

‘那是出自于内心的不舍与爱护,这个爱就是大慈大悲’。如果没有佛菩萨那份“慈悲坚持”,那众生如何离苦得乐呢?

现今社会学佛学道的人非常多,也有很多前辈者~都会讲经传道,道理也懂得很多,为何不能成为真正佛子,道子?究其原因不过是在“纸上寻佛法”上钻研,

没有真正契入佛法,道法之真实义,“看得到别人的缺点,却看不到自己的缺失”,怎么也无法展现自我内在的菩提悲愿!

一个人若是“心无菩提, 心无悲愿”,即是无觉,就算背熟了三藏十二部经,可以说可以读,也只是凡夫俗子一个,与佛境界非常遥远,

externally看起来虽很努力,很用心得,其实心理上尚存有“我执、自私与贪著”,如此修为与众生无异,因为缺乏了菩提心和悲愿心经故。

真正菩提心经,是清清明明地存在于内,在面对尘境时一尘不染,以公正光明正大的方式行事,将道气展现在慈容,让众生感受到那股亲切与柔和,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 的 “亲和力” 。

古人云:“修道要感情凝固”。唯有凝固后天自私自利 的感情 , 才能发挥先天 “至情”“至性”的菩提心经 , 也才能渡化 无量 无边 的广大群众 , 这即 是所谓 “把个人的小爱化为 大爱,把慈悲心经转化为 大慈大悲 心 ” 。

当我们 心清净 无挂碍 时 ,走路 、 睡觉 也觉得满 心欢喜 ,当下你的家 、你的事业即 是 道场;如果 “满 心烦恼”,“我执 恨意 ” 一 大堆,就是扫地 、吃饭 ,所接触的一切 无不是烦 恼 与埋怨 。

我们身处于变化万千 的 社会环境 中,要慎思! 一念被迷住,不知何时 才 能走出迷惑? 所谓 “一念遍三千”,即使是一 个妄念可以延伸出许多 的 “烦 恼种子 ” , 而让 自己无法 清静 。 

修 行 要注意的是 : “一起 心动念 ,业报随时会到”。 当业报来临 时 ,山崩 地裂 ,过去所 修 一切即将 化为乌有 , 唯有不断 地广植福田 , 

以功德力 来回向 、 转化自身之业力 , 才 能安然 地度过业力 的反扑索讨期 , 并且可以借由 修 行之净化 、 静化 、进化 的阶段以达到阴阳两利之势 。 

故展现 “ 菩提悲愿 ” , 就 是 灵性的觉醒 , 唯 有透过 自我觉醒 的愿力 , 才 能从许多攀缘 和苦恼 中 解放出来 , 故觉醒 本身 就是一种 “ 能净 的 智慧 ” , 经由觉醒 才能 “ 化掉 一切黑暗”、 化去 一切障碍、一切阻力、一切痛苦 。

菩提 悲愿 ~ 即 是 菩萨 深 切的大悲 心 – 《志 在 菩 提 , 心 存 众 生》,真正做到 “ 广 修 一 切 善 行 、 利益 一 切 众 生,而 不 着 我 相 , 徹徹底底 的付出 心 力 与 愿 力 ” 。

by-凤凰山脉 慈凰宫